400-184-6868
400-184-6868
时间:2023-04-22 16:05:53
baet365十多年前,法制日报社有两位陈姓社级领导,总编辑陈应革被称为大老陈,另一位被称为二老陈。“陈应革”还有一个别名“139”——他的手机号的前三位,是经常向他请示工作的夜班同志叫响的。
陈应革年逾七旬,微信名自称“陈老大”,个性签名“二介人”:一介书生,一介草民。
在法制日报社员工心目中,总编辑陈应革可不是什么一介草民。想当年,他是首都新闻圈里大名鼎鼎的活跃人物,是法制日报社的元老。
1980年,《法制日报》前身《中国法制报》创刊当年,这位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风尘仆仆从山西日报社进京,加盟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天辟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法制新闻媒体,凭着真才实学和丰富的采编经验、厚实的采编能力迅速脱颖而出,一步步从一名普通编辑成长为中央政法委机关报的掌舵人。
说起陈应革,他的故事至今被报社老同事口口相传。当年高考,第一天他是忍着39.8度高烧坚持考完的,交上考卷人就休克了。第二天依然高烧不退,头重脚轻,但他仍咬牙坚持考完,最终如愿以偿收到北大中文系录取通知书。
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西一个偏远小县,担任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。从最基层起步,开始涉足新闻工作。扎实的文字功底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让他如鱼得水,大显身手。在基层,他不畏艰辛,跋山涉水,深入三晋山庄窝铺,采写富有时代气息和泥土芳香的新闻,与此同时不断发表高质量的诗歌、散文、剧本等作品。凭着真才实学,他很快被山西日报社看中,一跃成为省报记者,正式踏上了新闻工作从业之路。
《中国法制报》创刊之初,思贤若渴。作为有北大中文系背景又在底蕴深厚的《山西日报》历练过的职业新闻人,陈应革是被作为人才引进的。进京之后,陈应革看到版面上那些判决书式的干干巴巴的不合新闻写作规范、缺少文采的报道,寝食难安。经常提出改革建议,力促整体采编质量提高。
他志在革新并身体力行。当年,任职常务副总编的陈应革利用自己带夜班的机会,指导采编人员,大胆把版面风格给改了。他明确提出按照新闻性、可读性、可视性标准,加大信息量,一版稿件不能低于15条;重视图片新闻;标题字号加大;不拘一格选头条……新版面亮相,大家都说不认识这张报纸了!一个月后下了夜班,他才向总编辑和编委会汇报,并呈上了7条改革理由和建议,受到首肯。
及至接任总编辑并全面主持报社日常各项工作,他努力进取的胆气就更足了。上世纪90年代中期,报纸订阅量下滑、报社收入连年递减。如何改变这一趋势,闯出一片新天地?经过对市场和报业整体状况的调查和深思熟虑,陈应革顶着压力,力排众议,决定大幅提高报纸定价。提价后报纸发行量未受明显影响,当年和日后几年报社经营收入大增,令其他中央级媒体羡慕不已。雄厚的财力为报社日后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。
作为资深媒体人和著名记者,陈应革一向十分重视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职能,努力反映人民呼声,维护法律尊严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甘肃省武威市发生了一起冤案,三人一审被判处死刑(其中一人缓期执行),后来杀人真凶被发现。有关材料摆到了陈应革案头。
他敏锐地意识到:此案非同一般,关乎人民生命、法律的统一和尊严,也关乎到司法机关的尊严。“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”的法律原则不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呀!此案必须公开报道,警示后人。这是作为中央政法委机关报的《法制日报》发挥维护法律尊严和公平正义作用的时刻!
但他的主张遇到了很大阻力,有的领导担心公开报道会给政法机关抹黑,有的担心会遇到其他不测……陈应革决定将情况向时任中央政法委主要领导汇报,得到了支持。他立即派出两名得力记者前往武威采访。随后,《法制日报》一版用大半个版对此冤案公开报道,并配发了评论。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,这篇报道发出后迅速被五十余家媒体转载,《法制日报》一时也声名大噪。这次报道活动至今成为一个常被引用和讲解的范例。
陈应革不是学法律的,到《中国法制报》工作后,他便恶补法律知识,很快对法制报道有了诸多感悟。他在给通讯员讲课的时候,既讲新闻理论,也讲法律知识,俨然是一位法律行家。baet365陈应革是《法制日报》首任经济部主任。任职期间,发表过不少经济法律新闻。
每每讲起法制新闻的写作技巧,他都是不厌其烦,娓娓道来。他讲话总是声情并茂,文采飞扬,妙趣横生。加之嗓音浑厚,口齿清晰,极富感染力。
在一次编扩会上谈到“剪裁”,他说:“不注意剪裁,详略不分,一味掺水,颇有克雷洛夫寓言中杰米扬的鱼汤味道,读者能喜欢吗?”他进一步打比方说:“我们手中本来有上乘的布料,只因为剪裁不好就没生产出高档服装,岂不可惜!”他常用这些实例,指导编采人员提高稿件质量。
陈应革经常告诫大家:新闻官不能当甩手掌柜,一定要坚持自己动笔,写范文。做记者时的高产自不待言,走上领导岗位后不管多忙,陈应革从没有停止过写作。某年“两会”报道期间,有的上会记者只写了五六篇,他坐在办公室边指挥边写评论,开了个“总编辑手记”专栏,写了8篇,有的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摘播了。
他的新闻学术论文《论法制新闻》和多篇新闻稿件获得中国新闻奖。当总编辑的时候,全面主持报社工作,那该多忙啊!但只要有一点儿空,陈应革就摊开纸笔。经常是刚写两段儿就被打断了,得空了再接着写。23万字的散文集《踏雪》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。
退休后,终于有了大块儿时间,宏篇巨制的60万字长篇小说《天命》几乎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,一气呵成。
报社同事都知道,陈应革爱“才”。他说,有才方是可用之人。一位编辑与他办公室在同一楼层,平时交往不多,几乎没有接触。他发现这位编辑颇具新闻灵气,会找“新闻眼”,写出不少有特色的好稿,便大胆使用,力荐将其提拔成部门副主任。有一位记者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,陈应革在全社员工大会上获知此消息后当场拍板:破格聘为主任记者,安排出国考察一次。他的话音刚落,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这情景,报社老人记忆犹新。
陈应革一方面爱才,一方面对工作要求很严,谈业务不留情面。有一次他审大样,发现有不少错误。编辑解释“原稿就这样”。陈应革一下子火了:“那还要你编辑干什么!你的理由能成立吗?”
还有一次,在“两会”报道总结会上,他直言不讳,严肃批评:“这次‘两会’报道有些散,像火枪,枪虽然响了,声音也挺大,但打出去是一把沙子,形不成合力,打得不疼不痒。要认真总结,切实改进!”
陈应革性格鲜明,心直口快,难免得罪人,有的同事在背后议论“陈应革太霸气”。对此,他在报社一次会议上曾坦露过心声:“有时候我批评人的话可能重一些,但只要我们肝胆相照,为事业,为办好报纸,心就能印在一起,话就能谈到一块儿。”
在职的时候,陈应革不止一次表达过对人生的看法。他认为,一生几十年,baet365应对得起社会,对得起自己。人要活得洒脱,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。在位好好干,退休好好歇。他曾风趣地说,退休后去卖馄饨,就是图个清闲自在。
2001年,退休前一年,陈应革曾发表一篇散文《静思》,表达了自己的心声:“回想起来,几十年间,无论在什么岗位上,只要尽心竭力、认真负责,就是问心无愧的。”他在另一篇题为《遥想欧阳修》的散文中写到:“今古之人,尽管时空跨越无以数计,但你诸事与人的心绪又何其相似乃尔。一切顺应时世,就其自然,求得心理的平和,实在是人生的一大要事。”
一位报社老人对我这样说:“陈应革总编对《法制日报》的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。他和大家一起把一张小报变成了一份大报,带出了一支采编队伍,由他主导形成了《法制日报》日后的特色和报格。”
年逾七旬的陈应革总编在接受我这个“老下属”采访时,依然思维敏捷,侃侃而谈,神采飞扬。在那间阳光明媚的茶室里,老少两代法制日报人回顾《法制日报》的历史、法制新闻的历史、改革开放后国家法治的进程。从,中政委、司法部领导对《法制日报》的亲切关怀,到庄重社长以及之后报社历届主要领导的艰苦创业,辛勤耕耘。国二招、陶然亭、青塔、花家地……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创业时光。
说到当下,baet365陈应革总编辑兴奋异常:“当下,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,国家迎来了民主法治建设的最好时期。我们法制日报正逢其时,重任在肩,大有可为,大有作为!”
“我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!关键看你怎么干!”陈应革说话总是斩钉截铁,总是习惯性地挥出砍向天空的手势,还是那浑圆的男中音。